欢迎光临百家湖小学!

【本真课堂的语文实践样式】

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教学>>阅览文章

【本真课堂的语文实践样式】

发布时间:2016/9/1 0:00:00 作者:教务处 点击:991次

【本真课堂的语文实践样式】

 

支点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最终要形成的局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即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教师总是习惯于教,以教代替学生的学,结果是学生被动地学,于是学习不见了,学生也不见了。我们一直在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一切从儿童出发,为儿童的学习,近年来,百家湖小学启动了“支点式学习”本真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本真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语文“支点式学习”的内涵演变

百家湖小学在本真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行走在与本真教育理念相符应的有效教学的道路上。如何把学生主动地学真正落到实处,让孩子们真正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八年前我们提出多支点探究的教学模式:

1.多支点探究——本真课堂的模式建构

 

 

 

 

 

 

 

 


本模式的目标性支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模式中所有支点的价值取向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准备性学习、针对性学习和延展性学习是本模式的结构性支点,也是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准备性学习,学生依据了解目标、提出问题、尝试学习、搜集资料等策略性支点对学习内容初步感知,独立探究,提出自己的问题,为课堂针对性学习打好基础。针对性学习时,学生依据问题呈现、引导提升、合作探究、实践运用等支点,分享自己的收获,提出共同探究的问题,通过合作讨论,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延展性学习主要依据回顾与冥想、反思与评价和积累与发现等策略性支点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进行有效的反思与评价,发现新的问题继续探究。

基础支点是基础文案与探究方案。探究方案解决的问题是了解学生的起点、知识的生长点、学习的兴趣点(困惑点),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垫脚石,也成了教师了解学情,调节课堂结构的调节器。基础文案是教师们在充分研读教材,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经过集体研讨对教学过程的重要预设。

当然,模式不是僵化的,可以根据学科、学生、教师的特点而选择不同的支点。模式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依据不同的支点学会学习,进而形成学习能力。

近两年,百家湖小学在“多支点探究模式”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中走向支点式学习的深化研究。支点式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寻找、发现并把握关键之处,并以此采取适宜的学习方式展开自己的学习活动,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支点式学习,支点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2.支点式学习——本真课堂的变式建构

支点式学习强调课堂教学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支点,产生本真课堂的灵活变式,其主要类型是基础性支点、挑战性支点、触发性支点、跨界性支点。

基础性支点指向学生的自主学习,即学习者真正有效的自主学习,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抓住成功的机会,体会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快乐。百家湖小学设计的“探究方案”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性支点。

挑战性支点是立足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真实活动或情境创设,呈现或再现教学内容,使学生进行亲身经历,以达到促进学习、发展能力和丰富生命的目的。例如针对课外阅读教师设计“为我点赞”,课前三分钟交流阅读收获,这是让学生阅读分享,提高阅读兴趣,加强口语表达,提高交流的自信。“创意写作”,让低年级学生创作自己的绘本,是在走路中学会走路,获得写的“成就感”,从儿童写作文转化到“儿童写作”。  

触发性支点是因触动而激发起某种反应的灵敏感极强的支点形式,是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结合,因而成为有意义的学习,能有效促进个体的发展。例如《猴子种果树》教学中让学生“角色体验”,做“小导师”“小辩论员”,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快乐。

跨界性支点是指知识跨界或学科跨界,学习内容涉及广泛,即使在同一主题下,研究的角度或切入点都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教材,而是向更加广阔的世界延伸。如在灵活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本剧”展示融合了表演、音乐、美术、信息等多门学科能力,学生与教师创造轻松、和谐、民主、创新的学习氛围。

  支点式学习的本质特点是依凭性、支撑性、生长性。支点式学习的依凭性即学生学习的凭借,依靠,依据。所谓支撑性,即是对事物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好奇心、独立思考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重要的就是自学的能力。支点式学习的生长性重点是指是对人能力的培养。杜威特别强调,生长不一定朝着某一个目标前进,生长性强调创新和学习能力。

支点式学习在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解决教育问题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拓宽了教育研究者对教育教学的思考。支点式学习作为一个新的学习方式,借鉴已有的“支架式学习”相关理论及应用成果,有利于促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丰富,也有利于深化我校本真教育理念的内涵,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支点式学习”通过找寻、发现、运用一个个关键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一个个关键的支点出发,层层升入,使学生一步一步穿越最近发展区,从而撬起整个“知识之球”。“支点式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看得见,让教学的黑洞敞亮起来。支点式学习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发现、明晰学习路径,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支点式学习”强调教师指导的成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生成、发现、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生长教师的教学智慧,走向教育哲学的高度。

二、语文“支点式学习”的课堂架构

支点式学习本真课堂,把课堂教学的中心由知识和教师转移到儿童上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和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励”,激发和解放着儿童,创造出生动活泼、富有生气的课堂形式。

依托支点式学习模式,意在让学生掌握学习,有效学习。准备性学习、针对性学习和延展性学习是本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通过这一课堂教学结构的架构,支撑起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见图1)

 

 

 

 

 

 

 

 

 


                    支点式学习的课堂架构

1.准备性学习

阅读教学中,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方案成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垫脚石,也是教师了解学情、调节课堂结构的调节器。在探究方案中设计以生词纠错、朗读反馈、资料交流等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准备性学习有如下操作策略:

    关于生词。小组同桌互读生词,重点纠错。表达方式例:“这个字容易读错,我想提醒大家……”巧用练习互批检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书写生字,发现规律性易错字作出标注,教师选择典型字进行精当的点拨引导,自然渗透字理,让识字和阅读有机结合。关于朗读。根据探究方案中朗读评价反馈,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展示或教师检查,低中年段在这里更要舍得花时间,“书不读通不开讲”。关于资料。注重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共享,搜集的资料可以相互借阅,可以贴到班级展示。重要信息学生能彩笔标出,此为一种学习方式的培养。资料使用不泛化,学生要用自己的话简洁交流。在针对性学习时,可把搜集的资料用作佐证、补充。关于主要内容概括。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情况,培养概括能力,准确把握针对性学习点。

依据学习目标、尝试学习、搜集资料等策略性支点对学习内容初步感知,独立探究,同时提出自己的问题,为课堂针对性学习打好基础。

2.针对性学习

学生依据问题呈现、引导提升、合作探究、实践运用等支点,分享他人的收获,提出共同探究的问题,通过合作讨论,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究。

    首先在小组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炼出需要共同探究的有价值的话题。针对性学习话题可来自学生,学生提出小组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甄选后供全班学生针对性学习;可来自老师,老师预设话题班级研讨。或在学生组内讨论疑问时,教师巡回发现的重要问题,提炼作为话题研讨。其次为自主学习感悟阶段,应关注学生默读勾画做记录和一边读一边思考的习惯养成。然后通过组内交流、组际展示达成针对性学习目标。组内交流可设立组长,组长组织发言,尽量人人发言,并考虑汇报方式。组际交流注重表达达成的共识和产生的新的疑惑,强调倾听后有效补充,教师评价具有针对、导向与激励性,引导孩子们在轻松愉悦中走向深入、更为广阔的天地。

3.延展性学习

    依据回顾与冥想、反思与评价和积累与发现等策略性支点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进行有效的反思与评价,发现新的问题继续探究。整理、归类、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延展性学习在方案设计时一般不要超过两项,供学生选择其中的一项练习。

三、语文“支点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是指教师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践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促使他们能够提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及习惯,并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其答案也可能不是惟一的,而是多样的,即开放的。

(1)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要学习

激发问题,运用实践,教师巧妙提供各种“情境帮助”的语文课堂,营造出的将是一个支持性、宽容的课堂,教师陪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并且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孩子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教学《黄河的主人》,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反映的把握人物特点上存在一定困难,结合年段特点和教材特点,紧紧围绕核心问题“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引导学生从黄河气势、筏子轻小、乘客神情,以及“我”的见闻和感受等方面,探究文本,感受人物的特点,领悟衬托的表达方法。课文的点睛之笔——“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了黄河的主人”在层层对比中,在反复的映衬中,呼之欲出。课堂上核心问题的讨论,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的最佳动力,没有问题的课堂恰恰是最有问题的。孩子具有天生的好奇心,问题教学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到语文的价值和魅力。

(2)发展思维,让思考有力度、有创新

发展思维应努力让思考更具有力度。换一个角度思考教学,去倾听儿童的心声。学生选择“学什么”能凸显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望月》时,教师和学生交流:“你自己的阅读感受是什么?最喜欢谁眼中的月?还有什么疑问解不开,特别想和同学们探讨什么?”学习目标从学生处来,在探究疑问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做积极的发现者,碰撞激情凝聚方法,思维欢快而真实流动着。课堂教学的高效体现在学生思维的状态,表现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感受,并能在同学之间交流与丰厚。

发展思维还要注意思辨与发散,让思维创新。传统教学常把问题分解成容易处理的碎片,然后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小技巧。今天,知识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人们具有开放的思维,需要在先前似乎不相关联的观点之间建立联系。

(3)趣味探究,学习需要不断超越

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趣味探究,使每个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和热情,积极影响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清平乐村居》是小学阶段学生正式接触的第一首词。教学中起先,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比较发现词和诗形式上三个基本不同点。“词牌名”对学生而言是完全模糊的概念,用音乐辅助感知、对比了解。让学生对词的特点初步认知,对刚刚接触词的五年级学生,这是一种有趣的探究。其次,借助团队合作,探究完成“解词义、想画面、悟情感”和“联系作者生平经历,理解词深层情感”,让学生学会品读诗词的两种阅读方法。既注重课堂的“文化含量”,又注意让课堂带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含量”。让诗词教学贴近学生的生命状态,触发他们的思想情趣,滋润孩子心灵的成长。

    2.基于儿童视角,设计“学的活动”

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支点式学习,需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学生的发言、学生之间的交谈、合作,他们的理解、感受是否深刻与全面。

(1)依据具体学情,创设“学的活动”

学生学什么?根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的前提是了解学情。以往教师备课也备学生,做过学情分析的教学总体上来说并不多,所了解的学情大多依据经验或印象式的判断。这样的学情分析很难同一篇课文的具体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不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组织有效的“学的活动”。在学生有阅读困难、理解障碍处常常也是文本的紧要处、关键处,并且是,这种体式文本怎么读、读什么的紧要、关键处设计、组织有效的“学的活动”。

例如课内的习作教学,许多老师错误判断,认为学生熟悉的、喜欢的东西,内容自然丰富多彩。可是,学生面对“快乐的一天”“我最喜爱的一个人”这类题目,常常陷入无话可说的困境,或者是不知内容的取舍,需要老师施以援手。对于小学生来说,利用形象的思维训练图激发灵感,并能找到合适的写作内容,可能更具有操作性。莎士比亚说,游戏是小孩子的工作。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当认真设计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轻松地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苦恼。

(2)依照课程内容,创设“学的活动”

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与“年段目标与内容”即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它回答了语文课程“该教什么”与“该学什么”的问题。目标清晰化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前提。

王尚文在论及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时曾提出一个观点:语文“真正的教学内容是隐含在教材中的‘言语形式’,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纲,其他都是目。”因此,语文教学应当突出语言形式的教学。语文学习与思维发展同步进行,而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伴随着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进程而进行,如通过“学的活动”设计让学生抓关键词、重点句,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充分经历思维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探究知识、解决疑难,发展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等。

(3)关注文本体式,创设“学的活动”

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不好的阅读教学其原因往往不顾文本体式,采用了莫名其妙的阅读方法或解读方式。依据体式来阅读,是阅读的通则;依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来把握一篇课文对的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课文《咏华山》,关注到课文“文包诗”的特点,创设“学的活动”让学生读诗配画,读诗配文。借助课文中小诗人寇准,登上华山看到的景观理解古诗,又借助学生与老师现场板画,理解“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低年段孩子直观、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教师能利用具体活动情境让学生诗文互学,以活动为抓手,进行板块教学的并进。

(4)促进整体建构,创设“学的活动”

    为了有效地落实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学的活动”设计将识字、阅读、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将三者鼓励和割裂,在实践中包含积累与表达融合,把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如,教师指导学生用“安安静静”造句。利用妇孺皆知的孙悟空、猪八戒形象,创设“学的活动”情境。“唐僧让孙悟空坐下来念经,猪八戒在旁边说了什么,里面有‘安安静静’这个词”。老师让学生发挥想象,创造了新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同学们刚才的小故事连起来讲,学生用“安安静静”很快说了一段话。

用情境活动引导孩子说话,不仅幽默有趣,又培养孩子灵活运用语言能力。小学生先说后写,说写结合,在活动作文课上教师通过领着学生游戏、活动,现场制造一些事件,创生生活故事,以弥补学生相关生活经验。活动作文课正是在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实现了从物象、生活、事件到口头语言的转换,大大降低写的难度,让写自然轻松、水到渠成。

  3.建构“学习共同体”的生态文化

    所谓课堂文化,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文化。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是学习,它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学习和自我改造,不断探索和自我反思,不断开拓和创新的学习组织。多元化的学习共同体建设旨在使每一位学生和教师都能置身于形式内容不尽相同的共同体之中,成为学习共同体的受益者。

 (1)学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快乐成长

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落实合作学习,学生不但能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提高,一同体验互相帮助、共同争取集体荣誉、收获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团队精神。

合作探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设计共同探究的问题要体现开放性、参与性、实践性,准确把握新知点、深入点、疑问点、发散点,把握这些“合作探究点”,需要整合思想,交流分享智慧,有深入与互补价值的合作探究才是最有效。

    其次,强调建立合作探究的规则,注重方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是在自主学习、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认识上的“再”探究。小组内有明确分工,每位承担一定角色,轮流担任“中心发言人”,达到人人锻炼,个个提高的目的。

此外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起到良好的引导、启发、激励作用,甚至成为积极的参与者。细心指导团队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学会相互交流。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技巧,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如何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让小组成员在细节磨练成长,锻造能力。

我们鼓励合作探究伴随学习伴随生活。学习过程的预习与复习怎样共同探究?生活中怎样互帮互助?教师需要发现亮点,以点带面地深入指导。老师积极做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设计者,让学生参与更多有趣的合作学习,让他们享受更多共同的乐趣。

(2)师生学习共同体同构课堂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习共同体,让师生互教互学、学生互教互学,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以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享、共进的目的。学习最终是内化、提升的过程。课堂中,及时让学生梳理、归纳是从“装载知识”的学习变革到“提升自我”的学习,这是一种有意义的转变。

《灰椋鸟》中“鸟儿归林”部分景象壮观,教师设计由学生在文本中的批注组织推进教学。在小组里交流学生的感受和批注,教师巡视捕捉预设点。课堂上学生出现了许多圈画批注的资源,要利用这样一些半成品资源,利用学生的动态生成指导其他学生,怎么样提高圈画批注的能力。生成性的资源成了方案性的资源,以此来推进教学。课时结束前,教师关注学生有哪些收获,并让学生在课文旁重新批注。老师发现,学生的圈点、批注也是绝妙的作品,在课堂上教师也同时产生新的思考与发现。

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给人智慧的教学本身需要智慧。让发现惊喜、自主自由、熏染实践的秘妙苏醒在儿童生长的世界里,去寻悟语文教学的本真。

 

三、语文“支点式学习”经典课例

 

 

课例(一)四年级下册《走,我们去植树》

 

《走,我们去植树》探究方案

姓名  预习时间月日  评价

准备性学习

1. 读一读:

沟渠  栽树  版图  绿色工厂  乖乖低头

◆读给同桌听,全对加“☆”(    )

2. 完成《习字册》生字部分,相信你能写得又正确又美观。

你想提醒大家注意的难写的字是(    )

3. 你朗读课文给(      )听,他(她)给你的评价是(    )

A.正确、流利      B.正确      C.还要努力

◆在组内分自然段读课文,你能加到“☆”吗?(    )

4. 尝试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直接写在书上词语旁)

5. 查资料,了解“四化”的意思,以及植树造林的好处。

6. 预习课文后,你产生的问题是

◆组内交流疑问并解决,组长记录不能解决的问题。

针对性学习

1.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并画出有关语句。

2. 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用“﹏﹏”划出文中的拟人句,体会其妙处。

延展性学习

1. 拓展阅读:《春天的翅膀》(见《补充习题》)

2. 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制作一张小名片。

 

南京市百家湖小学四年级语文备课基础文案

 

教材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主备者

杨芳

根据多支点探究方案调整

复备者

 

复备时间

 

上课时间

 

课题

1.走,我们去植树

教学目标提示

1.【重点】学习本课生字,重点指导“渠”的笔顺,“栽”与形近字的比较,“厂”与“场”的比较。(《课标》:对学习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难点】感受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课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4.了解植树造林的好处,体会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决心,增强环保意识。

 

素 材 与 策 略

第一课时

一、准备性学习

1. 读一读:

沟渠  栽树  版图  绿色工厂  乖乖低头

◆读给同桌听,全对加“☆”(    )

2. 完成《习字册》生字部分,相信你能写得又正确又美观。

你想提醒大家注意的难写的字是(    )

3. 你朗读课文给(      )听,他(她)给你的评价是(    )

A.正确、流利      B.正确      C.还要努力

◆在组内分自然段读课文,你能加到“☆”吗?(    )

4. 尝试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直接写在书上词语旁)

5. 查资料,了解“四化”的意思,以及植树造林的好处。

6. 预习课文后,你产生的问题是

◆组内交流疑问并解决,组长记录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学策略:

(一)板书课题。齐读

(二)检查准备性学习

1.投影生字词,纠错。

预设:

(1)“渠”(说文解字)

(2)“栽”和“载”“裁”的比较。

(3)“厂”和“场”的区分。

2.检查课文朗读。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走,我们去植树!”这是首尾呼应,表明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的决心,点明全文中心。(如学生说不出来,要让学生了解这一特点)

 

二、针对性学习(一)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用“【   】”标出相关语句。

教学策略:

(一)自读课文

联系课文内容,想想植树有哪些好处?用“【   】”标出相关语句。

(二)小组合作学习

1.组内交流

先读读标出的句子,再抓住关键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完善,或者更正。

2.组际交流

一个小组汇报植树的好处(力求全面),其他小组补充、完善,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指导朗读并尝试背诵。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全面。】

预设:

第三节——从“绿色工厂”“清新的空气”等词语,知道植树可以净化空气。

“快乐的音符”指的是片片枝叶。因为枝叶在风力作用下又会发出“哗哗哗”的声响,又因为枝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放出氧气,所以是“快乐的音符”。

第四节——从“增添一片新绿”“染绿了祖国美丽的版图”,知道植树可以美化环境。

而“染”字本来指用染料着色;这里是讲我们坚持植树造林,用郁郁葱葱的树木把我们的祖国变成一个绿色的、生机勃勃的世界。“染”字不仅用得形象,而且写出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

第五节——从“叫风沙乖乖低头,让百鸟翩翩起舞”,知道植树成林不仅能防风沙(保护环境),还能为鸟儿提供幸福的家园。

第六节——从“人类的朋友”“绿色宝库”,知道植树造林可以为建设“四化”提供丰富的资源。

3.了解植树造林还有哪些好处?

(1)梳理自己搜集的资料和《补充习题》第四大题

(2)汇报

(3)引导学生关注第四大题的表达形式,尝试也用此方法进行概括。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提炼、概括的能力。】

    (三)释疑:学习了课文,之前的问题是否都解决了?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背诵

二、针对性学习(二)

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用“﹏﹏”划出文中的拟人句,体会其妙处。

教学策略:

1. 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用“﹏﹏”划出文中的拟人句,读一读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2.交流

预设:

▲比喻:(1)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

        (2)片片枝叶都是快乐的音符。

        (3)森林是人类的朋友。

总结:这三个比喻句的比喻词都是“是”,我们应该还知道其他比喻词,如:像、好像、犹如、宛如、似的、仿佛……

举例(从上册书中选取相关例句)

用“是”练习造句。

▲拟人:(大树)叫风沙乖乖低头,让百鸟翩翩起舞。

师:诗人把大树当作人来写,我们读了感到十分生动。其实这样的表达方法我们也会,如山上的小溪叮叮咚咚地流,我们会说成……(生:小溪在唱歌);荷花在风中摆动,我们会说成……(生:荷花在跳舞),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把下面几个句子写生动吗?

出示练习1“处处留心”第二小题。

小结:无论是比喻还是拟人,都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两种修辞手法。

3.完成《补充习题》第二大题。

 

三、延展性学习

1. 拓展阅读:《春天的翅膀》(见《补充习题》)

提示:读一读,关注其中的比喻和拟人。

2. 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制作一张小名片。

 

 

课例(二)四年级下册《生命的壮歌》

《生命的壮歌》探究方案

姓名  预习时间月日  评价

准备性学习

1. 读一读:

项链  丘陵  可怜  惋惜  肝胆俱裂  眼花缭乱

肆虐  焦臭  不慎  随即  束手待毙  目瞪口呆

焚烧  葬身  狩猎  桥墩  火舌舐动  秩序井然

◆读给同桌听,全对加“☆”(    )

2. 完成《习字册》生字部分,相信你能写得又正确又美观。

你想提醒大家注意的难写的字是(    )

3. 你朗读课文给(      )听,他(她)给你的评价是(    )

A.正确、流利      B.正确      C.还要努力

◆在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朗读,试一试,你能加到“☆”吗?(    )

4. 尝试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直接写在书上词语旁)

5.预习课文后,你产生的问题是

◆组内交流疑问并解决,组长记录不能解决的问题。

 

针对性学习

1.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为什么要加双引号?

2. 仔细阅读《“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故事,找一找两则故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延展性学习

1. 拓展阅读:《母鸡》(见《补充习题》)

2. 课外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

 

南京市百家湖小学四年级语文备课基础文案

 

教材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主备者

蒋银萍

根据多支点探究方案调整

复备者

 

复备时间

 

上课时间

 

课题

17.生命的壮歌

教学目标提示

 

1.【重点】学习本课生字,重点指导“肆”的书写,理解“肝胆俱裂、眼花缭乱”的意思。(《课标》: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难点】能自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尝试自主解决问题,能清晰完整地回答问题。

4.理解两则故事题目的含义,感受文章所表达的团结互助、甘于奉献的精神。

 

 

 

 

 

 

 

 

 

 

 

 

 

 

 

 

 

 

 

 

 

 

 

 

 

 

 

 

 

 

 

 

 

 

 

 

 

 

 

 

 

 

 

 

 

素 材 与 策 略

第一课时

一、准备性学习

1. 读一读:

项链  丘陵  可怜  惋惜  肝胆俱裂  眼花缭乱

肆虐  焦臭  不慎  随即  束手待毙  目瞪口呆

焚烧  葬身  狩猎  桥墩  火舌舐动  秩序井然    

◆读给同桌听,全对加“☆”(    )

2. 完成《习字册》生字部分,相信你能写得又正确又美观。

你想提醒大家注意的难写的字是(    )

3. 你朗读课文给(      )听,他(她)给你的评价是(    )

A.正确、流利      B.正确      C.还要努力

◆在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朗读,试一试,你能加到“☆”吗?(    )

4. 尝试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直接写在书上词语旁)

5.预习课文后,你产生的问题是                                       

◆组内交流疑问并解决,组长记录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学策略:

(一)板书课题。齐读

(二)检查准备性学习

1.投影生字词,纠错。

预设:

(1)“不慎”的“慎”和“焚烧”的“焚”都是前鼻音。强调“陵”是后鼻音。“肆虐”的“虐”是鼻音。

(2)“肆”和“俱”横画的写法。(注意横的长短与间距)

2.检查课文朗读。

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蚁国英雄”》

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生命桥”》

3.复习旧知,设疑学文。

(1)回忆《天鹅的故事》,提炼提问方法:①关注标点提问②关注题目提问③关注内容提问④关注写作方法、修辞手法⑤通过对比提问等

(2)组长代表组内成员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3)整理提炼问题。①为什么以“生命的壮歌”为题?

                   ②“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为什么要加双引号?

【设计目的: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结合之前学过的课文,总结提问方法,提高学生问题的质量。借助小组的初次合作,初步解决问题。从学生出发,整合提炼核心问题,为针对性学习服务。】

 

二、针对性学习(一)

“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为什么要加双引号?

教学策略:

(一)解读“引号”

在这里引号是指表示做引用的词语有特殊含义。

(二)“蚁国英雄”的特殊含义。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把外层蚂蚁称作“蚁国英雄”?画出相关语句,做好批注。

2.组内讨论。

3.组际交流。

预设:

原因有二:

1.外层的蚂蚁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   

2.外层的蚂蚁这种团结合作、勇于献身、至死也不放弃岗位的精神感动了游客和每一个读者。

总结:思考问题,我们首先要找到文中相关语句,有这些语句字词说起,其次要说说从中品析出的感受与精神。最后,我们还得注意问题回答要有条理。

(三)“生命桥”的特殊含义。

1.自主思考:自读《“生命桥”》,想想为什么把羚羊跳跃时所划出的一道道弧线比作“生命桥”?

2.组内讨论:根据“蚁国英雄”的回答要求交流补充、完善,由组内2号成员代表发言。

预设:

原因有三:1.老羚羊与年轻羚羊跳跃的弧线就像我们生活中桥的桥面,老羚羊的身体则像桥墩。

          2.一边的悬崖代表着羚羊群的灭亡,另一边的悬崖则意味着羚羊群的新生,在生与死之间是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

3.老羚羊这种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献身精神震撼了猎人和每一个读者。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从课文出发,关注关键语句字词,并且要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体验。学生回答问题是力求完整、清晰。】

(三)释疑:学习了课文,之前的问题是否都解决了?

三、作业:完成《硬笔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针对性学习(二)

仔细阅读《“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故事,找一找两则故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策略:

1.快速浏览两则故事,找一找两则故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组内交流。

3.组际交流。

预设:

▲相同点:(1)内容:第一则是一群蚂蚁,第二则是一群羚羊,都是群居性动物。

          (2)写法:故事都有着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尤其是高潮部分,故事发展突转,令人震撼。

          (3)情感:外层蚂蚁和老羚羊都有着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

▲不同点:(1)内容:主人公不同。

          (2)逃生方法:蚂蚁是抱团突围逃生,羚羊是年轻羚羊踩着老羚羊的身体逃生。

          (3)题目:题目不同,相比之下,“生命桥”更有内涵。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缜密性。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要全面,回答问题要完整,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有理有据。】

总结。

 3.完成《补充习题》。

 

三、延展性学习

1. 拓展阅读:《母鸡》(见《补充习题》)

2.课外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

 

 

 

 

(陈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