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 灵动 感动
——吴正宪老师《面积的意义》
2014年11月21日,把它视作人生中难忘的一天不为过,很有幸参加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所主办的“课改地平线”数学史视野专题活动,领略大家风范,感受他们的数学情怀。
吴正宪老师,虽没有正面接触,却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她所具备的那种浓烈的人文情怀,她的课堂,是一曲她与孩子共同谱写的爱与美的旋律。
对于这一节课,三动,“生动、灵动、感动”是我最切身的体会。
一、生动
课堂正式开始之前,吴老师便于小朋友进行了亲切友善的对话,逐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你们在哪听说过面积?”问题抛出之后,气氛沸腾起来,“我在爸爸买房时知道的面积”、“长方形面积公式a×b”......在孩子提取生活经验后,吴老师启发学生,“你想了解面积的哪些知识,问一问它?”哈,这个问题让孩子对面积这个神秘的闯入者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面积你有多长?面积你怎么算?三角形有面积吗?不规则图形呢?面积你到底有啥作用啊?面积你是谁提出来的呀?......”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让人着实招架不住啊,好奇的孩子!这些问题像一个个礼花,在空中绽放出绚烂的色彩,我想孩子应当是这样的。
对于如此场景,吴老师快速地从孩子众多的问题中聚焦到学习的主体内容——《面积的意义》,并娓娓道出面积的由来:追溯到4000多年前,古埃及尼罗河发大水时候,人们是如何丈量受灾区域的......伴随着解说,她画出两块不规则的受灾区域,在此,生动地展开了感受面积的四重奏:1、两名学生对两块受灾区域进行涂色,充分感受“地盘”的大小。2、明确指出红土地、黄土地地盘的大小就叫做面积。3、“走与停”,师生一起描土地边线,引发学生感知周长与面积的区别。4、摸一摸土地的面,充分感受面积。
初步的感想需要加重厚度,什么样的图形才会有面积,学过数学的我们都会说:封闭图形有面积,这个刻板印象在我们记忆中存活了数十年之久,甚至更长,在长久的数学学习岁月中,没有孩子敢问为什么?也没有老师敢去解释为什么?毫无意义的数学痕迹就这样流传至今。
四重奏后,便是一部狂想曲,在出示的图形中,有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吴老师便让孩子就这些图形的特征来分分类、取名字,并让孩子当起小小粉刷匠,将图形 变得绚烂起来,在此过程中,一并解决开始孩子提出的三角形面积这个问题,并在处理 这一类图形时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刷这些图形,色彩会溢出来,流到黑板上,流到教室里......从而说明研究的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面积住在哪里?课本上、本子上、礼堂里、教室里......面积真是无处不在啊!
二、灵动
比较之下,红土地受灾严重,当时的人们该有多伤心!对于土地的面积大小,我们可以直接看出,那两张差不多的纸片怎么比呢?吴老师问题刚出,有孩子脱口而出“一样大”,多么欠考虑的回答啊!能再想想吗?“放在一起比一比呀”真走心的回答!果然,思考后的结果更为深刻!“哪还有什么样的比较方式呢”,对了,方格,顿悟过程产生,感觉来了。 像这样的比较有几个格子就OK啦!
接着,吴老师和我们开起玩笑了呢,给女生出示了有6个格子的长方形,给男生出示了有24个格子的长方形,哪个图形大?这次孩子们好像有防范之心了,“不确定、不一定吧”,呀,一样大,看来还得注意一下比较的标准。
既然如此,那就做一个统一的比较标准吧,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你叫啥呀”、“我、我叫1平方分米呀”、“1平方分米呀,飞到我心中吧”、“猜猜我有多少的亲戚,和我差不多的”,“浴室瓷砖面的面积、小蛋糕面的面积、成年人手掌心的面积......”
面积住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你知道它有多大吗?量量吧,课桌面的面积大约24平方分米,椅子背面的面积大约8平方分米......
“我是个方方正正的1平方分米,可是我还有一个丑八怪兄弟, 它还是1平方分米吗?”吴老师的这个问题完全交给了学生,小小辩论赛开始啦,你一言、我一句、感觉真好,结论总结真好,“形状变了,面积不变”、“脱了马甲,我还认识你”。可是,为什么用方方正正的1平方分米作为尺子,却不用 作为尺子呢?“铺地板的时候,方方正正的容易铺满;用丑八怪不好量;麻烦”,密铺思想就此萌芽。那么圆的面积怎么求,就等以后吧,“不,可以把1平方分米撕开,铺在圆里,把它铺满”,极限思想、转化思想就此萌芽,这感觉真好!
三、感动
就整个数学发展历程来说,知识具有其自身的延展性、历史性;就那么就整个数学教学工作来说,教学应当具有渗透性,连贯性。听完吴老师的课,留给我的是满满的感动,她以亲切、平和的姿态感染学生、融化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她以生动、灵动的教学方式唤醒学生、启发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实现了真正地浸润式教育。从课堂上的一些细节,不仅让我感叹,她能够在学生完美地回答问题之后献上一句“我好爱你”;她能够在学生回答错误时给一个温暖的拥抱;她能够在学生当小老师时主动的做一位倾听者。注重学生的感觉,完全做到以生为本,为学生献上“好吃、营养”的数学课堂,极具数学品味的老师,极具人文精神的老师。
我想只有接近她,才能读懂她,读懂她的用心至纯、用爱至真、用情至深。只有了解她,才能体会她,体会她用心去拥抱学生、用爱去托起课堂、用情去绘画数学的绚丽风采。
2014.11.22 谢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