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百家湖小学!

《轴对称图形》案例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年级部>>一年级团队>>阅览文章

《轴对称图形》案例

发布时间:2010/1/19 12:47:43 作者:无 点击:962次

 

 

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年级   班数学预习文稿

预习时间                  姓名

预习内容

课本第56页至第61页。

 

预习要求

1.      在看书的过程中,把你认为重要的画出来,并反复读一读,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2.      在看书的过程中,如有不认识的图形,请上网查一查,要知道它的名称,例如:第58页想想做做第一题中的个别图形,可以把名称标在图下。

3.      生活中哪些物体也具有对称的特征,请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剪下课本第115页的天安门城楼图、飞机图和奖杯图,并对折,把你的发现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搜集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打印出来,并能作简单的说明。

6. 搜集一些著名建筑的图片,打印出来。

课前准备

1.剪刀、彩纸两张、水彩笔两支。

 

我的尝试

1.画出下面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说说自己是如何画的。

 

 

 

 

 

 

 

 

 

 

 

 

 

 

 

 

 

 

 

 

 

 

 

 

 

 

 

 

 

 

 

 

 

 

 

 

 

 

 

 

 

 

 

 

 

 

 

 

 

 

 

 

 

 

 

 

 

 

 

 

 

 

 

 

 

 

 

 

 

 

 

 

 

 

 

 

 

 

 

 

 

 

 

 

 

 

 

 

 

 

 

 

 

 

 

 

 

 

 

 

 

 

 

 

 

 

2. 想办法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说说自己是如何做的。把做好的轴对称图形放入信封中。

我的疑问

 

 

 

 

 

 

 

 

 

轴对称图形教学案例

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周书华

教材分析: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所学的平面图形,掌握它们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教材在三年级数学下册中安排了“轴对称图形”这一小节。

   对称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和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体验数学中的“对称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征,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

设计理念:

“轴对称图形”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去认识轴对称图形,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的对称美。因此,本节课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地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探索、联系实际等自主活动去亲自感知、亲身体验,经历轴对称图形的探索过程,获得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思考。尤其是创新设计一环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幅轴对称图形的作品,这样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第56页至61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感受数学美。

2.          使学生能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3.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欲望。

教学准备:

1.  老师:预习文稿、课件、尺、钉子板、轴对称图形若干。

2.  学生:剪刀、彩纸两张、水彩笔两支。

教学过程:

一、    观察图片,感知对称。

1.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新课,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出示)。

提问: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吗?

预设:(1)两边是一样的;(2)两边是对称的…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了什么?(生答略)通过昨天的学习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预设:(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2)什么是对称轴?(3)对称是什么意思?(4)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用?

如果学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教师就把该问题板书在黑板上,以便一个个去解决。如若学生没有提出预设的问题,教师可以顺便把问题抛出来。

3.     交流预习要求3。“生活中哪些物体也具有对称的特征,请写在横线上”。

【评析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对称的物体,对对称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这儿,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操作实践,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谈话:我们把天安门、飞机、奖杯画下来,可以得到下面的图形。(出示)交流预习要求4“剪下课本第115页的天安门城楼图、飞机图和奖杯图,并对折,把你的发现写在下面”。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稿。

预设:(1)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2)它们是对称的。

学生说完后教师强调:像这样对折后,图形的两边完全一样,也可以说成是图形的两边“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

揭示:像这样的图形就称为“轴对称图形”。(板书)

指名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再让同桌相互说说。

追问:对折后,图形的两边怎样才叫完全重合?

提问:再看这三个轴对称图形中间还有什么?

预设:(1)印子  (2)折痕

揭示: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

学生画出这三个图形的对称轴,同桌相互说一说。

2.教学“试一试”

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预设:对折后,看看是否完全重合。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

交流反馈:请一组同学上台演示,每人拿一个图形,并说说判断的依据。

【评析: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折一折,初步认识到“完全重合”就是左右两边“大小、形状完全一样”。“试一试”的教学,通过观察、实践、思考、辩论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完全重合”含义的理解。】

3.交流“我的尝试”2“想办法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说说自己是如何做的。把做好的轴对称图形放入信封中”。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学生是用钉子板围的;有的学生是用剪刀剪的;也有的学生是折印出的。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让他指一指对称轴。

4.交流“我的尝试”1“画出下面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说说自己是如何画的”。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在说如何画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

最后总结出画法:先找对称点,再连线。

二、     及时巩固,深化认识

1. 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你能一眼看出来吗?适当提问这是什么图标?

2. 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学习的英文字母有很多也是轴对称图形,我们一起抢答,看谁反映最快。(出示字母卡片)

提问:为什么N、 S、 Z不是轴对称图形?

3. 想想做做第5题。

(注意:要考虑国旗的图案。课件演示验证)

4. 猜一猜。

谈话: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我把轴对称图形的一半遮住了,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图形吗?

【评析:本环节设计了找一找、猜一猜的有趣活动,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被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加强,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     全课总结,加深认识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你有哪些收获?

着重引导学生说说轴对称图形的主要特征,以及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四、     欣赏图片,情感体验

谈话:轴对称图形给人一种对称、和谐的美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美丽对称的现象,请欣赏。(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对称)

谈话:大家感觉美吗?如果把它们画下来就成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轴对称图形。课后,老师把你们收集的图片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让我们慢慢欣赏好吗?

【评析: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美妙的图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的思绪因插上想象的翅膀而飞扬,真切地感受到对称的美。】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我的疑问

 对折        完全重合            什么是对称?

折痕        对称轴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什么是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用?

课后反思: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儿童亦然。 整堂课以欣赏美为线索展开教学,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观察优美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领略了对称物体之美,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这种宽松愉悦、开放式的环境,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观察这些实物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从而引入对称,逐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发现其共同特征,导入教学新授,达到串连教材的效果,让学生在这种欣赏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美、领悟美,达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围一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引入“完全重合”,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导,在巩固练习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区别,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在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三、课前预习、发挥特效

在本课中,制作轴对称图形有很多种方法,让学生提前预习,提前制作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因为是在家完成的,有家长的辅导,大部分学生都完成的很好,有的学生的作品真是太出色了,上课交流时,只要让学生说说你做了什么,指一指对称轴在哪儿,我发现学生说的都不错。在用钉子板围轴对称图形时,学生的作品也是各具特色,有的说“我围的是钻石”,有的说“我围的是UFO”,有的说“我围的是小房子”,当他们一说你就觉得真是那么回事。

四、 课外延伸、丰富情感

本堂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建筑,配上古典的轻音乐,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古建筑又是一种艺术,渗透在数学学科中,既是学习数学的好材料,又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选择切合教学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题材,如本课例中的背景音乐、古建筑、中国剪纸等就是在这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导入虽很贴近学生生活,也很自然,但总觉有些平淡。在判断学过的几何平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汇报时处理得过急没有注意到个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