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展风采,情境任务促教学
——二语第三次备课组活动
在教育教学的探索之路上,大情境下的大任务教学模式正逐渐成为提升课堂活力与效果的关键策略。2024年11月19日、11月22日,南京市百家湖小学二年级组的陶怡静和王思雨两位青年教师针对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课文《我要的是葫芦》展开了同课异构教学。二年级组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参与,一起探索语文教学的多元魅力与高效路径。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讲述一个人种葫芦,却因忽视叶子上的蚜虫而导致葫芦全部落掉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陶怡静老师从单元视角导入,课堂按照“读故事——找原因——悟道理”三个环节进行学习,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单元目标,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生字,积累新词,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潜心读文,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让学生走进课文情境,使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
王思雨老师则从课后问题“为什么种葫芦的人最后一个葫芦也没得到呢”入手,设置探究变化、寻找原因两个环节。以读悟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等等,通过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品析词句。
课后,二年级组语文老师们针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评价。汪璐璐校长认为两位老师在教学目标达成方面表现出色。通过生动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以及他的不听劝告。
陈荷花老师认为陶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亲和,语言简洁明了,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字词教学上有亮点,采用了多种形式,如开火车读、生字卡片认读、语境填空等,强化了学生对字词的记忆与运用。
王琦老师则认为王老师的问题设置很有层次。从最初引导学生梳理葫芦的变化,到深入探究种葫芦人只盯着葫芦而不顾蚜虫的心理,逐步深入挖掘文本内涵,课堂互动较为活跃。
最后,肖楠老师进行了全面总结,着重强调了教学评一致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只有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相互契合、协同发力,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与高质量,真正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水本无华,想荡乃成涟漪。此次同课异构活动为老师们提供一个观摩学习、博采众长、研讨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