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百家湖小学!

追寻“本真” 提升德育管理实效

您现在的位置:德育之窗>>德育管理>>阅览文章

追寻“本真” 提升德育管理实效

发布时间:2013/1/28 0:00:00 作者:龚四宝 点击:799次

追寻“本真”  提升德育管理实效

——2012年(下)德育工作总结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及教育认知的发展,使得德育从工具性逐步向主体性转型。德育的人性化体现了现代德育精神,反映了新时期德育的走向,符合人的本性,符合德育的本性。近年来,在 “本真”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德育工作能够从实际出发,内外兼修,塑造与引领并重,增强管理效度,同时,讲求规范,遵循规律,尊重个性,凸显“童性”,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

一、常规落实,促学生言行规范

1.升旗仪式

规范升旗仪式,并借助这一平台,结合德育主题和相关活动的开展,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鼓舞、激励学生学先进,学榜样,奋发向上,做一名德才兼备的优秀小学生。

2.常规检查

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为抓手,积极组建一支能吃苦、守规范、做表率的志愿者队伍,细致落实卫生、纪律等常规检查的公开公正原则,每周一公示,每周一评比,以“卫生先进”、“五星班级”的评选,促进学生言行规范。

3.班队主题活动

结合每月教育主题和时事新闻内容,继续做好每个年级班队主题会的展示、开放活动,丰富德育资源,浓厚育人氛围。

4.新生教育

新学期,对刚走进小学校园的一年级的新生,除了必要的言行规范需要不断强化之外,更多的是体现对他们的人文关怀。新学期开学典礼上,我们让全体一年级新生站在广大师生面前,接受老师和其他年级学生的热烈欢迎和亲切问候,并安排高年级学生代表给所有一年级新生佩戴一枚有百家湖小学特殊标识和入学时间的小徽章作纪念;以及新生入队仪式的细致安排,给新生以校园如家的感觉。

二、文化构建,创设有效的德育环境。

有人说,文化是浸润的过程。我校从文化构建入手,为创设有效的德育环境,促进学生主体德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制度文化

一般来讲,德育工作的主体是班主任,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抓好班主任这支队伍建设,是德育工作的关键所在。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使班主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校拟定了班主任工作制度、班主任月工作例会制度和首席班主任制。

班主任工作制度主要从班主任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出发,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明确班主任工作的职责,清晰班主任工作的内容。简单地说,就是每天班主任从走进校园的那一刻起,知道应该做些什么,每月应该做好哪些事情,每学期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都以规范的形式呈现给班主任。如每天早晨到校,班主任应该首先关注班级(包干区)卫生和学生到校情况,以及学生的精神状态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班主任工作制度的有效落实,保证了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的稳定、有序。

班主任月工作例会制度从工作实践出发,除了总结反馈前面的工作,布置相关工作外,更注重研讨、交流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与经验,让“例会”成为示范引领、互动分享的德育舞台。同时,还结合典型案例,引导班主任进行工作反思。一般性地工作反思并不具有实质意义。第一,对于那些没有真正确立反思意识的班主任来说,反思很容易成为一种形式主义而丧失精神实质;第二,即便是真切地想反思自己工作的班主任,也很难达到反思的境界,因为他的工作实践和反思仍旧在同一思维水平上。这就意味着需要为班主任的工作反思提供有力的支撑点。对于限定篇数的工作反思,德育处进行认真检查、评比,给予反馈,让班主任感觉到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而组织理论联系实际的集体研讨,提供超越于个人水平的反思“支点”,让班主任可以站在更高的视野观照自己的工作。倾听别人的不同理解,比较自己与别人的工作差异,回顾自己工作片段的“定格”,能够突破经验主义的窠臼,改造、扩展、优化了自己的工作经验,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有位班主任对于班上个别学生总是不能完成家庭作业而苦恼。通过“月工作例会”和工作反思,形成了共识:改变这一毛病的关键不是“高压”惩罚手段,不是向家长“告状”,而是课堂关注,课后督促,家校沟通,并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弄清不写作业的根源(是内在的因素还是外在的条件),并据此予以关爱、指导,循序渐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结合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和管理绩效,学校拟定了首席班主任评比制度。根据班主任几年来的工作情况和师生评价,对照工作细则和评比标准,有年级组推选,民主测评,学校认定并颁发证书。首席班主任制的产生,更从精神层面提升了班主任工作的认可度和荣誉感,同时作为一种资源为大家所共享。

2.墙面文化和资源建设

墙面文化和资源建设的目的在于促使有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内容从潜在的状态走向现实的状态。我们一方面注重墙面文化的开发和积累,一方面注重发挥其效益。

○ 分层式文化走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学校在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连廊上分别设置了京剧(学校特色)、童诗童谣、古诗古词、心灵鸡汤、中国骄傲、时事新闻等儿童文化小橱窗。橱窗内容不定期更换,均以学生满足为宜。

○ 开放式书香长廊。我们把原来封闭的读书长廊改造成开放式书香长廊。学校为学生征订了适合各个年龄段阅读的两百余种杂志,配备了桌椅,摆放了可以让学生席地而坐的软座垫。这里是阅读的胜地,是孩子们最喜欢来的地方。

○ 流动式图书馆。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一个书架,班级根据学生特点以及阅读取向到图书馆领取需要的图书。提倡学生自带图书,书橱中的图书不断流动和变换,形成了一个丰富的资源库。

○ 专题性展示栏。教室内外,我们还设置了多种功能的展示栏,有展示班级风采和优秀团队的,有展示个人才艺和多彩生活的,还有展示学科优秀作业的……

在墙面文化和资源建设中,我们首先致力于改造学校的文化环境,尽可能让儿童成为主角,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和“行动”来布置学校的“文化长廊”,用他们自己设计的文化载体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用他们自己创作的作品来满足他们成长的精神需求。同时,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参与和指导孩子们的“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精神需求,寻求与孩子的“对话”和“合作”,学会以理解、同情、关怀、欣赏的态度同儿童交往,共同创造和使用高品位的精神资源。从而为儿童营造愉快、舒适、自由、亲和和进取的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环境,体现出学校对于儿童的注视、欣赏、关怀和激励。

3.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惯常化的行动方式,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教师日常教学奠定了可靠的基础,是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

▽ 定目标。学生每节课前必须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用书,坐左边的一律放在左上角,坐右边的则一律放在右上角,文具盒放在教科书的上方。当一位同学读书时,其余同学,一律双手捧书,眼睛看书,书本稍稍往外斜,读完后,所有同学轻轻放下书本;当某位同学发言时,其余同学一律眼看发言同学。作业时,必须检查自己的写字姿势,按年段要求用笔等工具。作业订正一律要抄题,家庭作业按时认真完成。当困惑时,可以举手自由地提出自己疑问。等等。

▽ 教规范。我们制定了百家湖小学生课堂常规“三字歌”:

铃声响,进课堂;用品齐,不慌张。互致礼,起勿响;坐姿正,身舒畅。

上课前,先预习;敢质疑,声响亮。课堂上,会合作;要倾听,会想象。

答题错,不嘲笑;答问妙,是榜样。读书时,双手捧;读完后,书轻放。

书写时,身坐正;腰挺直,脚平放。做作业,贵独立;讲效率,时别长。

会检查,能评改;勤复习,别遗忘。有空闲,多阅读;览群书,知识广。

好学生,爱学习;好习惯,助成长。

利用易读易记易行的三字歌反复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我们不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拟定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并将之通报给家长,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 常提醒。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主要落实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教师在课前需要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在课中随时提醒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对表现不足的同学及时提醒和校正。教师也注重指导家长有效地培养和巩固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行为方面的,但习惯的意义绝不限于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常规,对提高学习效率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学生良好品质的成长也有着积极意义。很多学生不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并非由于智力低下,而是由于学习习惯不良。常规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是以知识掌握为目标,全部“眼光”集中在知识授受上,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当问及究竟应当培养孩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时,不少教师只能零星地说出一些而不能给予充分回答。大多数教师只是笼统地对孩子提出一些习惯方面的要求,这显然是很难有实际效果的。

    我们首先思考的是,基于本真教育理念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哪些良好的习惯?当我们对良好习惯形成比较清晰的观念之后,便开始着手培养。教习惯成了所有老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在习惯教学方面,我们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三字歌”的形式,首先解决儿童“知”的问题。随后,我们将习惯教学渗透和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将“知”转化成为“行”。当学生表现出良好习惯的时候,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强化,当学生表现出不良习惯的时候,教师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我们的原则之一就是:每当我们提出一项习惯要求时,一定给出充分的理由,如果给不出充分的理由,我们宁可不提出这样的习惯要求;每当我们提出一个合理的习惯要求时,一定会将这个习惯教育落到实处,如果无法将某个习惯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宁可不对学生提出这样的习惯要求。

二、评价友善,铺设和谐发展的道路。

传统的德育尽可能地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对遵守规则的人给以鼓励,对不遵守规则的人予以惩罚,目的只有一个,尽可能地使人们被动地服从已有的规定,维持社会的秩序。而人的主体性在德育领域成了有可能时刻破坏“秩序”的“犯罪嫌疑人”。这种教育获得最多的是“关于道德的知识”,而不是内化为人的精神的德性的发展。然而,面对现实的呼唤和时代的要求,构建主体性的德育理论,发展人的主体性,培养主体道德人格,是当下德育实践应追求的目标和境界。柯尔伯格指出:“灌输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教育的方法。”道德本质上是人的自律,它产生于人肯定、发展、完善自己的需要。为此,我们从改革评价方式入手,立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遵循儿童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重构了衡量学生发展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主要在过程评价、学期末评价等两个方面做了尝试。

过程评价是指学校围绕“读书小明星”“环保小卫士”“礼仪小标兵”“规范小公民”等方面开展 “争章”活动。每个星期,德育处和少先队大队部都组织对学生一周来的行为表现和学习收获进行评选、表彰,每周一个主题,先由各班初评,再由年级组复评,最后产生表彰名单。并利用周一升旗仪式举行颁奖仪式,请获奖同学上台来发表获奖感言,并在全校师生面前接受校长颁发的相关主题的徽章。

学期评价主要指每学期末,在学生“评优”和“三好学生”评比中,我们本着肯定、发展、完善、激励等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多元化开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活动,具体是这样操作的:首先,依据学生实际,我们设置了“骏马奖”“白兔奖”“蜜蜂奖”“雏鹰奖”等奖项, “骏马奖”主要奖给班级中语数英学科成绩非常优秀的同学,“白兔奖”主要奖给语数英学科学习中进步较大的同学,蜜蜂奖主要奖给那些在班级劳动中勤劳又肯吃苦的同学,而“雏鹰奖”主要奖给在才艺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同学;其次,获奖面广,每个单项奖获奖比例“骏马奖”为20﹪,其他奖项为15﹪,尽量不重复,这样算起来,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拿到奖;第三,以上奖项的产生主要有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提名,全班同学评议、认可;在此基础上,产生 “三好学生”候选名单,也就是语数英学科成绩优秀,都被老师评为“骏马奖”的同学,接下来,有全班同学投票决定哪些同学获得了“三好学生”荣誉。需要指出的是,在低年级“评优”和“三好学生”评比活动中,依据年级特点,主要有班主任和所有任课老师综合认定。

通过友善的、符合“童性”的评价方式,助推学生德性的发展,为学生和谐发展铺设了道路。

三、活动引领,搭建张扬个性的舞台。

活动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不仅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搭建了张扬个性的舞台,引领学生在各种活动实践中健康快乐成长。为了保证活动的效果,每次活动,我们都精心筹划,制定细致的活动方案,活动结束,进行总结评比,做到过程落实,善始善终。

1.读书专题活动

近年来,我校立足“本真”,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广泛开展了读书征文、演讲诵读、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以活动造氛围,以活动提实效,从而成为一项育人的常规活动。

2.德育主题活动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精神和学校工作计划,有效开展了以落实常规要求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为主题的德育活动。如:我校开展的“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百小”主题演讲活动,“喜迎十八大,慧眼看世界”摄影比赛展评,“创新代表团”活动评选,“寻访江苏精神”等少先队活动,都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性的发展。

3.班队活动

根据学校安排和年级特点,结合每月主题,广泛开展班队主题活动,为学生成长创造了条件。本学期,结合2014年青奥会,在班级开展了“网上青奥”的活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不少学生的活动视频在“小微网”精彩亮相。

四、家校牵手,拓宽德育的领域。

结合学校实际,成立家委会,举办家长学校,密切家校沟通,共建德育阵地,为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本学期,根据工作计划,我们在一、三年级举办了家长学校,并成立了家长委员会,通过规范组织、课程开发和新颖的活动形式,丰富了家校牵手的内涵,拓宽了德育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