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反思
两天的无锡之行,听了很多节课,不敢说能够完全领悟其中精髓,但是也是有所收获的。
第一节课是著名特级教师曾宝俊老师的课,对于他的课,我只能用这样一个形容词——回味悠长。曾老师上的是自己的自编教材《研究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开头很朴素,直接请学生回顾物体的运动和物体的力,而我们新教师上课,有的时候可能更注重形式,开头总想弄个情境,讲个什么小故事,然而更重要的却是内容,不是形式。贯穿于整个课堂的是学生的研究活动,而学生一步步的研究活动恰恰是人类一步步探索运动与力关系的过程。首先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学生是通过研究一个小木块的运动与力的关系,再通过小组意见整合、汇报,教师再总结、提炼得出的结论。在这个实验中,就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木块其中也是蕴含着哲学意义的,教师不断地提问小木块可以代表什么是想让学生明白小木块可以代表世间万物,而“一个小组有四个人,可是只有一个小木块,怎么办?”这个问题则是提醒学生代表物并不拘泥于小木块,也可以是其他物品。就这样一个小木块,其中却蕴含了哲学的抽象性与普遍性。接着是伽利略的观点,教师直接放手让学生分组进行伽利略的实验:让乒乓球沿着铁丝轨道滚下来,观察结束端不同高度时的现象。如何引导学生得出伽利略的观点呢?教师这样问“是什么力让乒乓球停了下来?”学生都知道是摩擦力,紧接着追问“如果没有摩擦力会怎么样?”有了上面一个问题的铺垫,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想到没有摩擦力乒乓球是不会停的,这也是伽利略的观点的一个假设大前提。本来学生可能很难接受的结论,通过实验与巧妙的引导一下子就让学生理解了。这个时候进入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之一:把二者观点对比来看,它们是矛盾的,然而通过上面两个小组实验,它们又都是正确的,这种科学观点的矛盾就是科学进步的一个动力。曾老师的这节课有很多环节,我一开始并不明白其中意图,后来老师的讲座上一一又做了解释说明,实在是让人惊叹的一节课,看似漫不经心,而又处处都是精妙的设计。
徐杰老师的一节课《用模型解释》其实也不是教材上传统的一节课了,而是将《建立模型》与《解释》这两节课的内容融合到了一起。课上,徐老师出示的一个个模型都非常有趣,吸引着学生自然而然的跟着徐老师探究,就连我们听课的老师都不由自主的参与到研究与讨论中去了,一直到下课我还意犹未尽,沉浸与学生、老师的研究中。一节好的课最重要的我想不是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掌握研究方法,感受学习乐趣。
这两位老师都是著名的特级教师,上的课不用说,不仅好,而且有内涵,那另一位新生代老师的课堂又让我感受到了年轻教师的激情。天津的张元喜老师一节《比较水的多少》上的学生们都兴趣盎然。张老师在请学生设计量筒时,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难题:提供上下不同粗细的杯子和上下相同粗细的杯子,这样学生设计出来测量水时,结果各不相同。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有疑问: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结果不一致?这个时候老师再把提供给学生的杯子展示出来,学生一对比就得出结论:杯子形状不同。教师趁机出示两个普通量筒,提问学生:量筒上下粗细能不能不一样?学生由于之前自己的设计与普通量筒的对比,都认为量筒上下粗细必须一样。但教师这个时候就出示了一只茶杯量筒,与学生得出的结论产生强烈冲突,学生从这种实践与冲突中初步开始认识量筒了。这节课,除了教师的精妙设计,我最欣赏的还是张老师的上课方式,那种课堂的激情,学生都被带动了,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非常精彩。
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课堂风格,或是幽默、或是严谨、或是充满激情,这个没法生搬硬套,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但是教师这种好的设计,好的思想,与学生的互动,都是值得我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