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上午,阶梯教室内气氛热烈,我校第三期种子教师成长营第一次培训活动如期举行。本次活动以“支持每一个:多支点撬动课堂”为主题,汇聚了全校“特带优”有称号教师,在焦欢欢老师的主持下,大家围绕多支点教学的实践路径、资源建设及差异化育人策略展开深度研讨,为推进学校内涵发展项目与课题研究注入新动能。
活动伊始,教科室周畅老师围绕多支点教学的内涵解读、操作程序、实施要点三部分内容展开讲解,为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多支点教学是教师了解学科目标和学情后,为不同学生设计三类相关教学支点:认知基础支点(如预学案)、学习节奏支点(如分层作业)、学习方式支点(如合作小组)。她指出,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做好单元整体设计,建设多模态资源,实现个性适配动态进阶。
随后,教师按语文、数学、英语及综合学科分组,围绕三大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对什么有困惑?”“你认为什么难操作?”各组观点碰撞中,既有对差异化教学实施的期待,也暴露出一些基于实践的共性困惑。
校长答疑环节成为破解困惑的关键。针对语文组汪洁老师提出的“缺乏操作模板”问题,张勇校长指出:“模板是基础,但不应成为束缚。我们期待先由学科领军教师探索范式,再通过备课组辐射推广,最终实现‘百花齐放’。”他以数学学科作业设计为例,建议从“基础巩固+思维挑战”的分层模式入手,让作业成为学情反馈的抓手。汪璐璐副校长则从专业引领角度回应:“研究需站在巨人肩膀上。”她以上海教研室王月芬的分层作业研究为例,鼓励教师团队精读权威著作、借鉴前沿成果,先“建模”再“破模”,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路径。
针对数学组陈城老师提出的备课组活动频次问题,蔡小平书记补充道:“每月一次高质量集中研讨是基础,更要倡导随机化、常态化的交流——办公室的即时讨论、微信群的资源分享,都是研究落地的重要形式。”
英语组张顺凤老师直言,虽然意识到差异化教学与多支点教学理念相通,但因缺乏相关理论储备和实践参考,对如何在英语学科中落地“选择性任务群”仍感迷茫。针对这一困惑,汪璐璐副校长当即推荐了扬州某知名学校的实践成果——该校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系统呈现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八门学科的差异化教学范式。校方表示将统一采购该书,为教师提供实践参考。
活动最后,教科室焦欢欢老师布置了后续任务:每位教师需结合本次培训确定1-2个研究主题,组建3-5人团队,以“问题导向”推动实践探索。
蔡小平书记在总结中强调,多支点教学研究是对南京市“新型优质小班化试点”的探索,更是我校15年“支点式学习”研究的深化,他指出,“我们通过多支点的研究,真正让课堂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此次培训不仅是理念与实践的碰撞,更是教育初心的共鸣。种子教师会以三类支点为基,以协同研究为翼,让“支持每一个”理念在校园绽放。
撰稿:周畅
摄影:吴鉴勉、巫晨璐
校对:汪璐璐、周畅
审核:蔡小平、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