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鸟之纹样,共绘创意之美
——许倩瑶老师四年级《鸟的纹样》公开课
为深化美术课堂实践研究,提升学生艺术表现力,近日,我校美术教研组开展了以“传统纹样与现代创意融合”为主题的教研活动。许倩瑶老师执教四年级《鸟的纹样》一课,以生动的教学设计和扎实的专业素养,为师生呈现了一堂充满童趣与文化意蕴的美术课。
一、声形并茂,激发探究兴趣
课程伊始,许老师播放了一段清脆的鸟鸣音频,引导学生闭眼聆听并想象画面,瞬间点燃了课堂氛围。随后,她通过图片与视频展示,带领学生认识孔雀、鹦鹉、丹顶鹤等鸟类的外形特征,从色彩斑斓的羽毛到灵动的姿态,孩子们在观察中惊叹于自然之美。许老师巧妙提问:“如果要把这些鸟变成画中的纹样,你会如何设计?”自然引出课题核心——纹样的创作方法。
二、古今对话,解锁纹样密码
为突破教学难点,许老师选取汉代画像砖上的孔雀纹样与真实孔雀照片进行对比分析。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纹样中孔雀的尾羽被拉长、身体轮廓简化,并融入几何图案装饰。通过这一对比,学生直观理解了纹样设计的“夸张、变形、简化”三大手法。许老师边示范边讲解,如用波浪线表现羽毛的飘逸感,用圆形和三角形组合装饰鸟喙,孩子们在惊叹中逐渐掌握技法要领。
三、创意实践,绽放个性风采
在创作环节,许老师鼓励学生选择课前收集的鸟类图片,运用所学手法设计纹样。学生们或低头专注勾勒轮廓,或与同伴交流创意,课堂气氛活跃。有的学生将鹦鹉的喙部夸张成爱心形,有的用几何图形简化丹顶鹤的腿部线条,还有的为孔雀纹样添加传统云纹装饰。许老师巡回指导,针对构图、色彩搭配等问题给予个性化建议,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创作中收获成长。
四、多元评价,收获成长硕果
作业展示环节,学生将作品贴在黑板上设计好的“大森林”里,并化身“小讲解员”分享创作思路。有学生说:“我把翠鸟的翅膀画成了彩虹色,希望它飞起来像一道光!”许老师从技法运用、创意表达、文化内涵等维度进行点评,既肯定学生的独特视角,也提出改进建议。
教研组教师一致认为,本课通过“观察-对比-实践-表达”的完整链条,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感知与艺术表现能力。
教研反思:
纹样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既掌握传统技法,又能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创新。本课成功实现了“文化理解”与“创意实践”的有机融合,为后续开展“传统纹样”主题教学提供了范例。 此次教研活动不仅展示了许倩瑶老师的教学风采,更激发了美术组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深入思考。未来,我校将继续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让艺术之花在孩子们的心田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