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百家湖小学!

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思考

您现在的位置:德育之窗>>德育管理>>阅览文章

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思考

发布时间:2012/11/5 0:00:00 作者:龚四宝 点击:804次

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思考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因特网的日益普及,网络作为连接信息化社会的主要介质,以其便捷、高效、经济的运转与使用特征,而进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其人生观、社会观、道德观和世界观还未最后定型,很容易受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如何在小学生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一、 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

当前,非法破坏他人的数据、非法使用他人的信息及资源等网络犯罪的盛行。小学生正处于情感体验的高峰期,他们情感世界中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爱、或恨都有强烈的表现。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差,很容易被诱惑,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和暴力信息,导致道德意识淡化、道德行为扭曲,在网络中无拘无束地宣泄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和自己的情感甚至身处的社会都移入到网络中。长期上网往往造成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和思维迟缓,甚至会出现自残的意念和行为,网络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冲击与种种负面影响,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二、小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形成原因

造成小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学校教育自身的原因,又有家庭和社会网络环境的原因,也有小学生自身的原因。

1.网络对小学生道德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丰富性有助于拓宽小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超地域性又不利于小学生道德行为的自我约束。新闻、时事动态、高新科技、热点分析等拓宽了其知识面和学习视野。在互联网上还可以感受到各种文化的熏陶,享受到人类文明所创造出来的各种优秀成果。但互联网上有害信息极易误导小学生的道德行为。

互联网的互动性有助于扩展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而互联网的不安全性又使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受到挑战。网络交往虚拟化、简单化、平等化等特点不仅对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影响,还成为小学生现实交往的重要补充。但在互联网上传统交往中应该遵循的“真诚”、“守信”、“责任”等价值标准不被认同,相反,随意交往、自得其乐、为我所用、不计后果等观念在网上大为流行,从而助长了小学生的个体本位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蔓延。

互联网的创新性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探索欲,而互联网的高科技性极易导致小学生价值观偏离。互联网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知识和高科技的魅力,从而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互联网的高科技性极易导致小学生信息崇拜等价值观的产生。

2.学校对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误区

面对网络给小学生道德教育带来的诸多难题,许多老师对学生上网采取的不是主动出击、科学引导的做法,而是采取消极防范,盲目禁止的做法。

在观念上,片面强调网络的弊端,排斥网络对小学生道德教育有利的一面。一部分教师以“上网荒废学业,日益使人学坏”为由竭力阻止学生“触网”,他们没有意识到,网络问题的关键并不在网络本身。盲目禁止小学生上网,反而容易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事实上,网络像一把“双刃剑”,它既给德育带来了难题,也给德育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在校园网上创建形式多样的主流网站,如开设“德育在线”举办德育讲座,开办“德育沙龙”开展辩论探讨,开展“德育调查”进行热点分析,开办“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按摩、诊断和治疗等,不仅可以对小学生实施全方位的道德教育,而且可以将枯燥无味的德育内容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增强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在方法上,传统道德教育具有内容上的高度一致性,价值观念的纯粹一元性,方法上的单向灌输性。网络社会呈现的是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文化教育的开放性,大大增加了小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难度,同时也增加了道德教育管理和实施的困难。如坚持用传统的“说教式”、“命令式”口吻对小学生进行简单的思想教育,很难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家庭原因

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中缺失亲情的抚慰与关心,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地纠正,从而导致孩子缺少安全感而变得压抑、孤僻等。孩子体会不到家的温暖,找不到归宿感,这是问题儿童、不良少年产生的主要原因。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父母缺少与孩子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造成双方不能互相理解。

三、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小学生“触网”需要引导和帮助,只有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才能让他们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加强对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应有效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小学生主体自我教育的合力作用,多管齐下,有机协调,共同促进小学生道德人格的树立与培塑。

1.规范网络,引导小学生健康发展

网络以外部信息输入的形式,与小学生自发的道德理念发生相互冲突,使得他们的道德人格中狭隘性、浅层性、不稳定性逐渐为宽广性、深层性、稳定性等特性的道德人格所取代。互联网作为网络时代影响小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要担负起净化社会环境的责任。网络应当惩恶扬善,激励小学生追求美好的理想、美好的事物,并为这种美好的追求注入网络时干忆的精神意蕴,给小学生以希望和力量,帮助他们分清真与假、善与恶,引导他们追求高尚进取的精神生活。

2.学校道德教育: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应转变观念,辩证地认识网络对于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作用,深入分析小学生迷恋上网的原因,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构建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道德教育模式。学校教育要发挥对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就要探索适合网络特征和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教育措施,以回应网络对既有道德教育的挑战。

(1)转变现有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变单向教授为双向互动传授,利用网络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引一导学生辨别信息之良荞,增加思想免疫力。要把传统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小学生带入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神圣殿堂,让他们阅读有益的书刊,促进其道德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最后,要注重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培养,力求成为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楷模。

(2)发挥网络资源共享优势,开辟学校虚拟德育阵地

利用网络媒体,改革学校德育主渠道的教育方法。将传统的灌输式德育转变为参与式或交互式德育。教师进行教育时,应将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置于平等地位,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促使小学生自觉践行网络道德规范。可以开辟专门德育网络主页以及增加网络安全与网络法律、道德规范等内容,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提高道德的认知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3)关注小学生心理特征,调整道德教育方式

网络时代,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成效将更多地依赖于“交互式”的信息传输方式,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将变得平等、互动。同时,小学生的道德人格培养,既要注重灌输,又要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着力点应放在推动小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实践和主动参与上,教育者应更多地成为道德教育的引导者、启发者,引导他们进一步发扬开风气之先的传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时代新风正气,促进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4)强化小学生心理调试,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校教育要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针对日益凸显的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要把小学生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将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之中,改善其个性品质及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还要加强有意义的网上思想交流,开设网上咨询热线,利用媒体优势,及时了解小学生的思想状况,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

3.家庭教育: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补充

家庭承担着道德示范和道德启蒙教育的任务。父母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其道德人格不仅反映了自身素质,而且通过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人格培养。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家长,开发亲子互动的活动项目和各类家庭培训项目,发挥在促进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引一导、示范和辐射作用,成为他们合格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不要一味强调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表现为理想目标追求的短期庸俗性,急功进利,忽略了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

4.小学生的自我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的根本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能进行自醒,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只有那些在人类财富中找到自己榜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这个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主要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网络道德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最终必须落实到小学生自身的道德发展和自我教育上来,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5.社会教育: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营造社会文明环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加强小学生道德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人格的重要条件。构筑以小学生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区和学生相结合的预防小学生网络犯罪的“四位一体”防治体系。学校、家庭和社会不仅是小学生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他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媒体,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在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加强学校与各方的配合,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与社会进步相一致的小学生网络伦理精神的构建是关系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我们一定要转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观念,改变旧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小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提高小学生道德自律水平,培养判断是非、善恶的科学、理性的辨证思维,遵守网络规则,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使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南京市百家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