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百家湖小学!

成尚荣:再审视体育艺术教育的价值

您现在的位置:学校资讯>>教育动态>>阅览文章

成尚荣:再审视体育艺术教育的价值

发布时间:2015/3/27 10:35:28 作者:admin 点击:7314次

至今为止,我在一些地区和学校,还不时听到这样的话:体育、音乐、美术是“小三门”,是学校里的“副科”。校长这么说,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老师这么说,连少数体育、音乐、美术教师也这么说,尽管他们内心并不认同。在不少场合和一些文章里,我都批判过这一观点,但效果并不好,我很苦恼。

其实,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体音美的“副科论”都是站不住脚的。在课程世界里,所有课程都是平等的,不分主次,没有轻重,也不存在谁服从谁,谁补充谁,是考试的,还是考查,是直接关系升学的,还是供升学参考的。借用弗里德曼著作的名字来说,课程世界是平的。这道理当然是对的,但为什么还是有人这么“执着”地说,体音美是“副科”呢?除了“说顺嘴了”、习惯了以外,应试的体制是根源。但是要知道,真正改变应试体制,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待——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等不得的。在深入进行考试制度、方法改革的同时,我们还应寻找讨论、解决问题的另外视角。

最近一份材料和一本书对我触动很大。

一份材料是潘光旦的。潘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还是教育家、翻译家。他于1913年考取“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学习中他有志气、图上进。后来他回忆:清华学堂对于“学生的体育活动,几乎从开办之日起就用强迫的方式进行。学校规定下午四时至五时为强迫运动时间。到时,图书馆与全部课堂、自修室、寝室都给锁上,只有体育场与体育馆敞开着”。更有硬性规定:学生要取得“留美”资格,还必须以下项目要达标,“即跑得够快、跳得够高、游得够远……”而且这一条章程执行得非常严格。不言而喻,这样做,清华学堂培养的不是“只会啃书本、足不出户、手无缚鸡之力”的书呆子,而是体格健壮、头脑聪明的学生。

这份材料让我们多了一种欣喜,也多了一份惭愧,当然也增强了我们的信心。近百年前,清华学府就把体育摆到了极高的地位,它们不是“小科”,是人人、天天必上的“大科”、“强科”。历史证明,清华学子并未因为每天都有体育活动,而荒了学业,降了成绩。潘先生的回忆告诉我们,改变落后面貌,不一定等到体制改革了,而是事在人为,用“强迫”的方式。“强迫”,“逼”出了新制度,“逼”出了新天地,也“逼”出了课程世界的公平。如今,我们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魄?为什么对“副科”不受重视的现象熟视无睹、司空见惯?问题不在教师,而在校长,更在教育主管部门,在政府。

一本专著是《通过艺术的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作者是英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诗人、教育与艺术批评家里德爵士。值得注意的是,他不仅谈艺术教育,更重要的是谈“通过艺术的教育”。艺术教育,显然是艺术本身的教育,而“通过艺术的教育”,是指所有的教育。里德认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所谓教育“可以界说为表现模式的培养,即教儿童和成人怎样造成声音、心象、动作、工具与器皿”,“一个能把这些东西做好的人就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这是因为,教育是个历程,“它们都是与艺术有关的历程”。最后,他的结论是,“艺术应为教育任何自然而崇高的形式”,“教育的目的就是创造艺术家——善于各种表现式样的人”。

应当承认,这是一派学术观点,也难免有所偏颇,但依我看来,里德开辟了一个新视角,从深处、本质处解读了艺术与教育的关系,艺术教育不只是教育的一个领域、一个学科,而且是教育的基础和崇高形式,“通过艺术”可以改造教育、优化教育,艺术教育应当渗透所有学科,所有学科教育都应“艺术化”,即充溢情感、漫溢想象、富于创造,各科教育都在艺术的伴随下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知识的世界和智慧的天地。艺术是这样,那么,体育呢?我想,体育也同样如此。

这不过分,这些都不过分。是的,到了应该给体育、音乐、美术正名的时候了,让“副科”最终消亡,让它们堂而皇之、理直气壮地走到教育的中心来。

(作者系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